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TMN 國際編輯組報導
面對俄羅斯長期威脅與美國對盟國軍費負擔不均的不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32個成員國本週高峰會通過一項歷史性軍費協議,同意於2035年前將國防與安全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此舉大幅超越2014年設定的2%門檻,預示著北約將進入全新防衛階段,也向美國傳遞「共享安全責任」的強烈訊號。
根據會後聯合聲明,新版軍費門檻中,至少3.5%將用於核心國防支出,其餘1.5%則可涵蓋資安、基礎建設與民防等安全周邊項目。所有成員國必須每年提交執行藍圖,並將於2029年進行中期檢討。
北約新任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形容此決策為「集體防禦的量子躍進」,將不僅強化北約應對威脅的即時反應能力,也預期帶動軍工產業與就業機會的雙重成長。
儘管各國在形式上達成共識,實際推行仍面臨重大挑戰。截至目前,包括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等國仍未達成原有2%標準,而新目標若落實,勢必對其公共財政產生更大壓力。
此外,部分中東歐國家雖態度積極,但仍須在預算與國內政治間取得平衡。外界也質疑,如此高比例的國防支出是否會擠壓社福、教育等關鍵預算。
美國總統川普親赴峰會,與各國領袖進行閉門會談後公開表示:「我支持北約第五條款,這正是我來這裡的原因。」此番表態意在回應外界對他曾模糊解讀第五條款的疑慮,並修補過往對北約集體防禦承諾的裂痕。
北約方面則重申,「對第五條款的承諾堅如鋼鐵」,任何成員國遭攻擊,將視同對整體北約聯盟的威脅,並做出集體回應。
不同於去年,今年峰會未再明確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反映出川普政府對持續軍援基輔的保留。然而,北約聲明中提及,各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將被納入軍費核算範圍,此舉旨在鼓勵成員國透過實際行動支援烏方抗戰。
在俄烏戰爭邁入第四年、中東地區緊張升溫的背景下,北約強化軍備與財政投入,被視為重整跨大西洋安全同盟的重要一步。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強調:「我們要讓普丁清楚知道,不要挑釁北約。」
隨著安全威脅不再限於傳統軍事範疇,未來北約的角色也勢將擴展至資安、基礎設施保護、能源安全等新戰線,意味著全球軍事佈局與國際安全格局將進入再平衡階段。
北約提出的GDP 5%軍費門檻,不僅是對俄羅斯的戰略回應,更是美國對歐洲安全成本重分配壓力的直接反映。儘管政策出發點是鞏固聯盟防衛力量,但對多數成員國而言,這是一場「無法迴避的軍事財政再教育」。後續重點將落在各國是否能實質執行承諾,及如何調整本國預算結構以符合長期安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