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胃曠腸手術,全名 Sleeve Gastrectomy with Jejunal Bypass(SGJB),是一種結合「袖狀胃切除」與「空腸繞道」的混合型減重手術。

縮胃曠腸手術(SGJB)是什麼?減重新趨勢與安全須知

高雄一位以減重手術聞名的網紅醫師王醫師,因其主打的「縮胃曠腸手術」在短短半年內執行超過300例、手術預約名單更超過千人,被不少人稱為「南台灣減重一哥」。然而,近期短短10天內就發生兩名患者術後不幸身亡的事件,震驚社會,也讓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這項看似「快速變瘦」的手術。

究竟,縮胃曠腸手術(SGJB)是什麼?它和傳統的減重手術有什麼不同?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讓我們一次說清楚。


一、什麼是縮胃曠腸手術(SGJB)?

縮胃曠腸手術,全名 Sleeve Gastrectomy with Jejunal Bypass(SGJB),是一種結合「袖狀胃切除」與「空腸繞道」的混合型減重手術。

它的概念是「雙管齊下」:

  1. 減少胃容量 → 控制食量
    手術會切除胃的大部分,只留下細長管狀的「袖狀胃」,容量約是原本的 1/4 到 1/6。吃一小份就有飽足感,從源頭降低熱量攝取。
  2. 繞過部分小腸 → 降低吸收率
    透過繞道將食物避開空腸前段(空腸就是小腸的中段),縮短養分吸收路徑,不僅吸收的熱量減少,還能改變腸道激素分泌,有助於改善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問題。

簡單比喻:SGJB 同時「縮小胃的進貨量」和「減少腸道的吸收量」,讓減重效果更快、更顯著。


二、SGJB 與傳統縮胃繞腸(RYGB)的差別

雖然兩者名稱相似,但在技術細節上有明顯差異:

項目SGJB(縮胃曠腸)RYGB(縮胃繞腸)
胃處理方式袖狀胃切除,胃仍保留原本進出口製作一個小胃袋,與胃分離
繞道長度空腸繞道較短,保留較多吸收功能繞道段較長,吸收降低更顯著
技術發展近十多年新型技術,台灣正流行1980年代已發展成熟
潛在風險長期數據較少,需更多臨床觀察長期追蹤數據多,副作用已知

由於 SGJB 的繞道段較短,部分醫師認為它的營養缺乏風險可能低於 RYGB,但同時減重效果與復胖率的長期差異,仍需更多科學證據支持。


三、誰適合做縮胃曠腸手術?

依據國際肥胖治療指引,以下族群可考慮 SGJB:

  • BMI ≥ 40:嚴重肥胖且飲食控制、運動無法有效減重者。
  • BMI ≥ 35 並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脂肪肝等肥胖相關疾病。
  • 年齡介於 18 至 65 歲,身體狀況可耐受手術。
  • 願意長期追蹤並配合營養補充與飲食改變。

而以下情況不適合進行手術:

  • 對手術或麻醉有高度風險的重大心肺疾病患者
  • 嚴重精神疾病、飲食失調症未治療者
  • 無法長期遵守飲食與醫療追蹤者

四、SGJB手術的風險與近期警訊

儘管 SGJB 在許多減重門診被視為「有效且安全性不錯」的手術,但近期的王醫師事件提醒我們:再熱門的手術,也不是零風險

常見風險包括:

  • 術後出血、感染
  • 吻合口漏(縫合處滲漏,可能導致腹膜炎)
  • 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長期)
  • 膽結石(體重快速下降導致)

王醫師案例的爭議點,正是在於短時間內手術量極高、是否充分篩選患者、術後追蹤是否落實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影響患者的安全。


五、如何安全選擇減重手術?

  1. 選擇合格醫療院所
    確認醫師是否具備減重手術專科資格,且醫院有完整的手術與急救設備。
  2. 術前完整評估
    包括心肺功能、代謝檢測、內視鏡檢查、心理評估。
  3. 術後長期追蹤
    定期驗血、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並與營養師配合調整飲食。
  4. 避免被「網紅效應」左右
    減重手術不是短期潮流,而是改變一生飲食與健康習慣的重大決定。

六、結語

縮胃曠腸手術(SGJB)結合了限制攝食與減少吸收的雙重機制,對許多嚴重肥胖與代謝疾病患者來說,確實可能帶來翻轉人生的契機。然而,手術效果並非唯一指標,安全性、長期營養管理、患者配合度,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面對媒體報導與網紅醫師的高人氣,我們更應冷靜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手術?選擇的團隊是否能給你一生的照護承諾?畢竟,減重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