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主要透過伊蚊屬的蚊子(包括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傳播

屈公病是什麼?廣東省疫情升溫,這種蚊傳病毒你應該知道的事

近期中國廣東省通報多起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病例,引起各界關注。屈公病原本主要流行於熱帶地區,然而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蚊蟲生態擴散的影響下,這種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正在快速向更多地區蔓延。究竟屈公病是什麼?有哪些症狀?會致命嗎?我們該如何防範?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這種正在東亞地區擴散的健康威脅。

什麼是屈公病?

屈公病(Chikungunya)是一種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最早於1952年在坦尚尼亞被發現。其名稱源自非洲金亞語,意指「因關節疼痛而彎曲的姿勢」,因為感染者常因劇烈的關節痛無法挺直身體。

這種疾病主要透過伊蚊屬的蚊子(包括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傳播,這些蚊子同時也是登革熱與茲卡病毒的傳播者。人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約在3至7天內出現症狀。

屈公病的症狀

屈公病的主要症狀包括:

  • 高燒(超過39°C)
  • 嚴重關節疼痛(尤其在手、腕、踝、膝)
  • 肌肉痠痛
  • 頭痛
  • 嘔吐或噁心
  • 發紅或起疹
  • 結膜炎

大多數患者會在一週內康復,但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在少數情況下,尤其是年長者或有慢性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和登革熱有何不同?

屈公病與登革熱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是由蚊子傳播,且初期症狀類似,但關鍵差異在於:

  • 登革熱常見出血傾向、血小板降低;而屈公病較少出血症狀。
  • 屈公病的關節痛明顯更嚴重,可能影響行動。
  • 登革熱有更高的致命風險。

目前的治療方式

屈公病目前尚無特效藥或疫苗,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

  • 使用退燒止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 休息與補充水分
  • 熱敷與適當活動以緩解關節不適

屈公病會致命嗎?

大多數感染屈公病者會在一週內康復,死亡率極低(少於1%)。但對於老人、嬰幼兒與慢性病患,仍有可能導致心肌炎、神經炎等併發症,需特別注意。

預防屈公病的關鍵:防蚊

由於目前無疫苗與特效藥,防蚊就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個人防護:

  •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 使用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
  • 安裝紗窗、蚊帳

社區環境清潔:

  • 清除積水(如花盆底盤、輪胎、空瓶)
  • 避免水生植物容器積水
  • 定期噴灑環境殺蟲劑

廣東省疫情現況

根據廣東疾控部門資料,2025年夏季以來已出現多起屈公病本土病例,集中在珠三角及沿海地區。由於當地氣候潮濕、氣溫高,加上人口密集與國際往來頻繁,使得病毒在社區中有擴散風險。

當局已加強蚊媒監測,並呼籲民眾積極防蚊與就醫。

台灣是否有風險?

台灣地理與氣候與廣東類似,亦有大量白線斑蚊活動,過去也曾出現登革熱與茲卡疫情。儘管目前尚未通報本土屈公病病例,但由於旅遊與商務頻繁,輸入性病例隨時可能發生

疾管署已針對來自東南亞與中國南方的入境旅客進行健康宣導與監控,民眾也應提高警覺。

屈公病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流行病?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城市化與國際流動,蚊媒疾病(如屈公病、登革熱、茲卡)已逐漸向非熱帶地區擴散。例如2023年義大利與法國南部就曾爆發屈公病小型群聚。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屈公病列入需關注的再興傳染病。

TMH/想想健康觀點

屈公病不像新冠肺炎那樣具有高致死率,但它的關節疼痛與長期影響不容小覷。在目前缺乏疫苗與治療的情況下,最有效的對抗方式就是防蚊與早期辨識症狀。尤其現在廣東省疫情升溫,與當地往返密切的台灣民眾與醫療單位更應提高警覺。

你曾經感染過蚊媒病毒嗎?或是對防蚊有哪些妙招?留言分享給 TMH/想想健康網讀者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