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起的**胃鏡減重(Endoscopic Bariatric Therapy, EBT)**,主打「不切胃、不開刀、透過內視鏡經口操作」

胃鏡減重是什麼?不開刀的減肥新選擇

當飲食控制與運動仍無法達到減重目標時,許多人會轉向醫療介入。然而傳統縮胃手術(如胃繞道、袖狀切胃)需要切除部分胃部,恢復期長且不可逆,讓不少人卻步。近年興起的胃鏡減重(Endoscopic Bariatric Therapy, EBT),主打「不切胃、不開刀、透過內視鏡經口操作」,屬於介於生活方式控制與外科手術之間的新一代”可逆性減重治療”。此療法於近十年在歐美快速發展,主要目的為透過減少胃容量或延緩排空,讓患者更容易養成小食且長期飽足習慣,進而達到減重及改善代謝的效果。

【胃鏡減重的兩大類型】

  1. 胃內氣球(Intragastric Balloon)
    • 把軟性矽膠製氣球從口腔以胃鏡導入,放到胃中央,再注入500〜700ml生理食鹽水使其膨脹佔位
    • 透過「胃部占位」的方式提早產生飽足感並減少進食量
    • 植入期間為6〜12個月,須透過胃鏡再次取出,過程通常約20〜30分鐘
  2. 胃內視鏡縫合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
    • 利用特製內視鏡縫合器,在胃壁內側縫出數道縫線,將胃從圓袋形縮成細長型,容量約縮小30〜50%
    • 行為設計上模擬外科袖狀切胃手術,但胃完整保留,因此具可逆性與較低併發症率
    • ESG亦會延遲胃排空速度、增加餐後飽足感,適合對飲食控制依從性差者

【可以瘦多少?臨床結果一次看】

許多國際臨床試驗已證實胃鏡減重不亞於傳統醫療減重藥物,在改善三高與體重方面表現良好:

  • 胃內氣球: 平均6個月減少原體重10〜15%,部分高依從患者可達20%,取出後若飲食控制良好可維持1年以上
  • ESG: 1年可減15〜20%,2年維持10%以上者逾60%,若術後持續進行營養與心理輔導,個案甚至可減重30%以上

✔️多數研究指出:配合術後生活習慣改變者成效較佳,僅視為”輔助工具”而非”終極解決方案”。

【優點、缺點與常見副作用】

項目優點缺點/風險
無需開刀無外部傷口、住院期短(多為當天出院)麻醉風險、前期可能出現噁心腹脹
可逆性氣球可移除、縫線可鬆解減重成效高度依賴術後飲食配合
適合族群BMI27〜35 中度肥胖、生活控制無效者BMI>40 建議改以外科減重手術
常見副作用頭1週可能胃脹、噁心、嘔吐、腹痛等適應期症狀極少數案例有胃潰瘍或氣球破裂風險

【誰適合胃鏡減重?】

  • 已嘗試6個月以上改善飲食及運動但效果有限者
  • BMI介於27~35之間(不符合健保手術適應症)
  • 合併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風險,需中度減重以改善健康
  • 希望找”可逆、安全、恢復快”的醫療介入

不建議對象: 曾接受胃部手術、胃潰瘍活動期、嚴重GERD、凝血異常、或具有暴食症等心理飲食障礙者。

【TMH/想想健康觀點】

胃鏡減重並不是走捷徑,而是一種幫助你”重新訓練飲食行為”的醫療工具。它給予的是一段”從大胃口過渡到適量飲食”的緩衝期:讓你在較不痛苦的情況下建立七分飽與慢食習慣。如果你總在減肥旅程的後半段失敗,它可以作為鞏固意志力的外在裝置。但真正決定成敗的永遠是——術後你是否願意改變長期生活模式。擁有胃鏡減重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胃鏡減重不是偷吃步,而是一個「輔助控制食量+打造新習慣」的工具。如果你總在減肥前段表現很好、但始終撐不過後段,那麼胃鏡減重可以成為你“幫自己設下限制”與“延長飽足感”的策略起跑點。不過,真正能讓體重維持的人,從來不是靠醫療,而是靠行為。胃鏡給你的是一段”改變體質的緩衝期”,是否把握這段時間建立新飲食模式,才是成敗的關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